溫州老闆語錄:”我只能做老闆,像我這樣沒有什麼學歷、沒有什麼專業技術的人,打工沒人要,只好做老闆了”。聽起讓人不舒服,但以他角度想確實是一條更好的出路。
中國溫州人號稱中國最富有的人群,近期我認識好幾個溫州的年輕朋友,由於我年長他們幾歲,他們都叫我洛哥,我們是在去北京貿大上課認識的同學,溫州人理念就與眾不同,我最喜歡洪興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寧願睡地板,也要做老板”或者“寧願做生意一個月只賺1000元,不願打工一月賺3000元”。這些理念相信是他們的長輩在生活中告誡他們的,潛移默化中成為他們心中做事情的原則!現年三十五歲的洪興更是高中畢業就沒有上過班,直到七年拿了1000萬銖來泰國創業,兩年左右被騙光,又重新創業一次,現在是中國電器的總代理,營業又每年好幾年億,我喜歡他講話不繞彎,有一說一,粗中有細理的個性。
思路決定出路
這句話很多人聽說過,但是轉眼即忘,但是洪興的事實卻隨時都在驗證這個道理!他讀書就立志不打工,家里母親是菜巿場賣菜的,所以他自幼雖然辛苦,但是數零錢長大的孩子,他擺地攤,他自己二十歲出頭自己已開了一個小手工模具廠,賺了幾百萬人民幣小老闆了。
最近他又買地又加蓋廠房,他的想法就是膽大,敢為天下先的個性,造就了他比別人更容易搶機會。
這就是不同的選擇決定不同的命運,不同的思路決定不同的出路!
另一個女孩要算佳思了,依我本能肉眼觀察,這個女孩智力平庸,性格一般,人長的又保守不外露,可是唯一可貴的是理念比較先進,三年認識之前還是新到泰國的溫州小姑娘,最近約我吃飯發現滿口泰語,也己經打通渠道,泰國貨中國賣,中國貨泰國隴斷的生意,記得三年前她說過,認準了要自己創業做生意,堅持做下來比那些考上碩士,博士的同學都有出息,想不到她真的做到了。
“中國的猶太人-溫州商人 “這本書是我十年前回泰國前在台灣中正(桃園)機場登機前買的一本書,此書我看了三遍,書中講述了80年代的溫州農民和四川農民都屬於最早開始闖蕩的人群,溫州農民闖蕩中國的方式是修理雨傘、鋼筆、鐵鍋,或者倒賣點零用百貨,總之到處的流浪。四川農民闖蕩的方式是直接去廣東打工。80年代敢於出來闖蕩的人都是有勇氣的人,因為那個時代信息不發達,交通不方便,人們對外面的世界抱以深深的恐懼。四川人和溫州人都有勇氣和魄力,但是由於思路的不同,走上了不同的发財致富道路。
30多年過去了,溫州農民已經成為中國最富有的人群,他們掌握了中國最先進的經商技能,他們的財富甚至可以讓他們的後代走出國門,到歐洲去經商;而四川農民的第一代打工者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他們大多在四川老家繼續貧寒的生活,而他們的晚輩循著父輩的足跡,繼續一窩蜂的擁擠到廣州接受老板們的殘酷剝削,成為社會最貧窮的一類人。
這說明什麽?由於父輩的選擇不同,不僅影響自身,而且影響自己的後代!溫州農民的艱苦創業讓他們自己和後代徹底擺脫了貧窮,而四川農民的辛苦打工換來的是子孫無窮無盡的悲哀和貧窮。
思路決定出路,又一次的得到驗證!
以馬雲為首的浙江商人,浙江人中出了一個經濟學家,很了不起,季哥是我認識的在泰國浙江商人,他總結了他們浙江人的工作哲學:“寧做創業狼,不做打工狗”,當然這話說的很極端。很多打工的朋友都不樂意聽,但是我們仔細想想,這位老兄的話還真有點道理呢。
我感到現實中的年輕人的職業選擇大多是做打工狗,而不是做創業狼。可能很多朋友會說,剛出校門的學生,哪里有資本和經驗去創業呀?最好的選擇就是去公司打工幾年,儲備點經驗和資金,然後幾年後有機會的話再自己創業。
其實這樣的想法沒有錯,錯的慢慢忘了初衷,一個大學生在公司工作幾年後,不但賺不到創業所需要的錢,更是無法學到創業的經驗與技能。打工生涯學到的東西對創業基本上是沒有用的,因為兩者的角度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得到的經驗體會也不同,只能這麽說。打工幾年後你唯一獲得提高的是打工的技術技能,而創業最不需要的就是技術技能了,需要的是”敢”、”跌倒爬起”的心態。
更可怕的是,打工幾年後,年輕人普遍會喪失創業的激情,喪失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越來越沈湎於單位之中難以自拔,後來創業的念頭只能永遠的留在心底,成為永久的遺憾。
發現很多朋友想創業的心理很矛盾,既有創業單幹的激情,同時又有擔心失敗後悲慘的命運!所以很多朋友思考了很長時間,最後還是決定等等再看,一月過了一月,一年過了又一年,歲月流逝,光陰不再,沉浸在打工的生涯中難以自拔,結婚供房,身上的經濟枷鎖日益沉重,無力再搏,最後只好認命,打工一輩子。
等到年齡到了在50歲快到60歲被老板辭退的時候,才後悔20年前為什麽不出來自己創業呀!怪老闆心太狠,”卸磨杀驴”,其實都己經把自己當驴了,還有什麼好說呢?
這個世界並不在乎我的自尊,只在乎我做出來的成績,然後再去強調我的感受。
人生最痛苦的事,不是我失敗了,而是我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