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le-image

寧可孩子成績爛,也別毀了他!

堅決不讓孩子過著只有輔導班的童年,想玩什麽去玩,也不讓他童年失去童趣.不讓孩子「累」倒在起跑線上,孩子多彩的金色童年只能給他自已,沒有多餘的給各種輔導班。
六歲依他愛好,讓孩子參加大大小小比賽,學會面對競爭,面對失敗的勇氣,不把孩子當作填補父母過去成長歷程中的遺憾與失落的工具。
成績差可能只是心智還不太成熟而跟不上。但如果父母應對恰當,能鼓勵他在閱讀以及語言上發展不失去信心,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還在。這樣的孩子很快能趕上來。即使成績差,孩子不去輔導班,會有許多時間做他喜歡的事情,動手,塗鴉等,在應試以外有許多自我自主的發展,這些孩子會有學習興趣和探索慾望,更健康。許多父母愚蠢的認為學校書本學習才是學習,豈不知孩子在學校書本外的玩、動手、工作、閱讀才是真正的學習。不在輔導班,釋放孩子從學校化的教育中出來,那才是真正的學習。
因此成績差不去輔導班的孩子很可能有更旺盛的學習興趣和動力,甚至生活熱情。這豈不比成績更重要,最重要的,成績差的孩子不去輔導班,他有更多的時間在家庭中,與父母在一起,情感的需求得到滿足,這是孩子成長的基石,是最重要的。
兒童早期成長最重要的是自我的發展與家庭屬性的發展。成績差不去輔導班的孩子,在這兩點上會遠勝過圈養在輔導班的孩子。
「短視近利」的結果,最後對孩子揠苗助長,多數補習班的學生從來不清楚所學,更不知道「對,是為什麼對;錯,是哪裡錯」。而在孩子長大後,變成了父母,由於對學科從來沒有信心,只能再把孩子送去補習班,終究成了「現世報」的因果循環——這能不慘嗎?所以若要培養孩子將來的競爭力,就要從獨立思考的能力開始培養。如果只會人云亦云、套公式,將來只能因循前人的軌跡,不可能成大才!
因此我誠摯的建議:寧可孩子成績爛,不要把頭腦讀死,否則不知變通的腦袋,能有什麼作為?
為什麽德國8200萬人奪了全世界一半的諾貝爾獎?答案竟然是: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盤,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象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原以為在德國只有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孩子的大腦應該培植成事事可以自主分析運算或發揮的CPU,而不是存資料的HARDDISK。
德國人認為,孩子長大了早晚要退出父母自闖一片天地,與其讓他們面對措折惶恐無助,不如從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對人生的勇氣和本事。因此,“殘酷教育”在德國的幼兒教育中成為流行趨勢。
以我為例兩岸三地及東協,我念過的13所學校同學,同學不下700人,舉凡班上前三名的學霸,除了公職,教職,學術研討外,幾乎商場或職場上都是學霸靠邊站。
換個角度想,人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沒有錯,若我們規劃好自己退休後的生活,對孩子別放沒必要的期望,也沒有給孩子過度的壓力,孩子較可能自由發揮,父母沒有對孩子預設期望,那來失望,我們沒有失望的老去,讓孩子過著健康沒有壓力生活,慢慢自由成長拙壯,這是西方人的思維,何嘗不能變成我們東方人的選項。

You may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