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往事,我寫每一本書,只為了紀念自己的過往。
一位企業朋友來我,他想出一本書自己經營事業二十多年的事業想些心得,但文筆不好,怕自己的內容不吸引人而一直不敢動筆。我建議他先寫再說,先做再說,99%的人死在怕,而不是死在差,差可以修補進步,內心怕東怕西的話,真的救不了。
書是當初只能寫給自己看,用來檢視自己的對家人朋友的諾言,若想寫給大眾看,太難了。大眾的口味太難附合。
我寫文章的初衷是嘗試把自己的心思寫下來,靜置一些歲月之後再回頭看那些文字,我會又有一次和自己的既熟悉又陌生的遇見。但我常常遇到的感覺是,內心感受滿滿,當你想把它傾瀉於現今的筆端,有時佩服自己的勇氣,重新找回寫作勇氣。
其實我們所有的平慵都是自己給自己設限的結果,如果大膽一點事事都有可能,反正只活一次,想那麽多干嗎?
我開玩笑的和他說我說,我以前吹牛不打草稿,現在受某些壓力,隨年紀及社會經驗累積,現在吹牛開始打草稿了,並且將這些草稿集結成冊,讓專業的人來整理(出版社),就變成書了。
不過寫文章之前,你生活必須有過常人的體會與經歷,你至少要讀上幾十本你喜歡的書,讀書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認為,假如說我們正在生活的生活是一種生活的話,那麼,讀書可以視為願意從事寫作的人的第二種生活,寫文章才會是第三種生活。
因為讀一本我了解作者一輩子或一個世代,一個產業。讀書對我們消化生活、開拓思路、開闊視野,絕對有極大的好處。
因為每個人不管他生活經歷多麼豐富,也只是他自己的那段經歷,他間接的經歷和體驗從哪兒來呢?還是從書本上來。
而且,書本還可以幫助你消化你所擁有的生活。可是,讀什麼書,怎麼讀呢?可以依自己的愛好去定。
出書會不會有人有意見及指手劃腳,一定有,可以聽,但不能照做,這是一個入經的過程,有些朋友以職業病方式一直從一個文學家的角度來看待我文章的結構,篇章,構架,所以雞蛋裡挑骨頭方來找我的缺點,然後就根據挑出來的骨頭來評論我的文章,沒有根據骨頭之外我用心建造那些豐滿的血管、肌肉、而欣賞所產生的體態。
寫文也好,出書也吧!最大目的只是保留記憶給自己及好多年後忘記你的後輩,因為沒有人可以有義務及能力能替我保留記憶那麽多年,出書是給自己及後人的一份禮物,讓後代想起自己有個資料可以參考。
出書對我作個人而言,書中表達的内容充實與否?抑或是否具有較高的可讀性?此並非個人考慮的重點!我無法討好所有的人,主要將自己的所思所見所歷經的人生挫折紀錄在案,編輯成册,用來自我惕勵,分享家人。
天有不測風雲,若哪那一天我的生命走到終點,要如何好好和親人朋友說再見,從我格桐的視角出發,看見人的脆弱跟勇敢可以同時存在,想藉由這一篇文意或一本書,也許我的生命「說再見」不一定灰飛煙滅,生命的價值,可以在心跳停止後,繼續發光綻放影響他人。
你的文章,那怕你經驗了窮困艱辛的一輩子,所有人都會記住你,讓你愛與愛你的親朋好友,好壞都一起過得刻骨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