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le-image

戰場到商場-泰北年輕人的創業故事

從一無所有到萬眾矚目──26位泰北雲南華人企業家的奮鬥史

  ◎全球第一本以泰北華人族群為創業典範的勵志書,展現泰北在地華人的奮鬥與茁壯!

  ◎兩位作者分別以企業家和泰北文史工作者的身分,在泰北實地走訪考察,之後彙整大量圖文資料並撰稿,通力合作打造出最接地氣的作品。

  ◎專訪26位創業有成的泰北第二代優秀企業家,記錄他們經營事業成功的歷程,並涵蓋大時代與人生的轉折,寓意深遠。

  當年在異域被拋棄的亞細亞孤兒,如今如何了?孤軍的二、三代早已告別悲情,不但擦亮了金三角的招牌,並且正在向世界邁步,而泰北,更是一首正要唱響的歌!

  泰北雲南華人歷經血戰與拼搏,以命換地,堅苦卓絕,後代終能過上安定的生活,其子孫中不少優秀人才已在泰國各行各業中成為優秀的企業家,特別在食品、住宿與餐飲、製造與加工、不動產與金融、美妝保養、人力資源與教育、農牧、貿易與物流等8大領域中各有傑出表現,既包含了資本額數十億的產業巨頭,亦包含月入數十萬的中小企業主,展現泰北雲南華人企業家的多元性。

  從戰場到商場,本書共收錄了26個泰北雲南華人企業家的奮鬥故事,講述每位企業家的成長過程、創業經歷與挑戰,兼具知性與感性,提供全球華人一個看待泰北社會的全新視角,讓大家看見已然茁壯的泰北!這是一本令人感動更教人不由得為艱苦環境下奮進不息的泰北朋友們,感到自豪和欽佩的書。

  不管早來、晚到或來自何方,在九死一生的漂移過程,以及抵泰後的奮力求生,必然有著許多令人動容的故事,這些,也都是泰國近代史的一部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泰北華人除了為泰華社會留下歷史,更應該被世界看見。

作者簡介

洛桐

  泰北滿堂建華中學,求學於臺灣臺北大安高工,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學士,曼谷素萬那普大學商業管理學院,現任健和興端子泰國分公司(K.S. TERMINALS Thailand)執行副總經理,如今定居曼谷,立足東盟。

  喜愛寫作的他每天早晨五點起床定時寫作,目前於《泰國世界日報》擔任《聽洛桐說事》專欄作者,出版過《差可》、《滿堂紅》等著作。

羅聿

  國立清華大學數學系學士、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碩士,第一屆僑委會泰北替代役教師,現為泰北文史工作者。

  大學時期曾參與坦尚尼亞電腦教育志工,青藏公路騎車挑戰,瑞典林雪平大學交換學生。2014年起騎單車考察泰北華人村,曾於《泰國世界日報》擔任《泰北版》專欄作者,出版過《在世界盡頭遇見台灣》。

推薦序

走出泰北,再戰江湖

泰國《世界日報》社長/邱光盛

  2018年六月我自台灣飛抵曼谷,正式加入泰國世界日報團隊,年底前並兩度公出泰北,走進柏楊筆下的「異域」,拜訪泰北孤軍所建立的「難民村」,聽孤軍前輩操著濃濃鄉音話當年,彷彿置身台灣「眷村」!泰北孤軍多為雲南老鄉,歷經了1953與1961年兩次撤台,先後集中分布於桃園忠貞新村和中部橫貫公路清境農場,想要品嘗泰緬雲南風味餐,來這些地方找準沒錯。

  上個世紀美蘇對峙的冷戰時期,孤軍家家戶戶床頭掛著槍枝,隨時準備作戰,1970年底由未撤台的三、五兩軍,共同出兵協助泰國政府掃蕩泰共,幾經血戰以命換土,才讓第二代有了安身立命之處,不致淪為亞細亞的孤兒。

  奔馳在泰北路上時我常思考,1949年隨國府退守台灣的老兵,背景與泰北孤軍類似,其子女所謂的「外省第二代」在歷經數十年奮鬥後,很多人成為了社會中堅分子,甚至有鉅富如鴻海集團郭台銘先生者,那麼泰北孤軍後裔如今又如何了呢?

  個人一直認為,海外華文媒體除新聞報導外,也應該盡力為當地華人留下歷史,世界日報在2019年春節後,獨家連載前孤軍參謀長谷學淨先生所撰《孤軍風雲》,全文廿餘萬字以工整鋼筆字書就,報紙連載結束後並出書,獲得泰、緬、港台、大陸等地讀者很大迴響。

  我也曾多次詢問泰北雲南老鄉:前輩因國共內戰因緣際會成為異域孤軍,但這段烽火往事已經成為歷史。孤軍二、三代早已告別悲情,紛紛進入主流社會直面另一個人生戰場,這些紮根他鄉的成功故事,不是更值得報導嗎?這個念頭,一直在我腦海盤旋。

  在新冠疫情方興未艾的現在,欣聞來自泰北的洛桐兄,及在泰北生活工作多年來自台灣的羅聿兄,他們已在默默實踐此事,採訪了二十六位事業有成出身泰北的成功企業家,並將在本月集結出書。

  泰國為佛國人民善良,也是東南亞各國中對華人最友善的國家,從未發生排華事件。經過幾代人的打拼後,勤奮的華人已在社會占有一席之地,廣東潮汕人很早就來到泰國,1767年第二代潮汕人鄭信,甚至領軍擊退入侵緬軍,建立「吞武里王朝」史稱達信大帝。

  雲南老鄉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方以孤軍身分大批進入緬泰,是泰華九屬中比較晚來的族群,只比九十年代響應政府南向政策來泰的台商稍早而已。

  不管早來、晚到或來自何方,先民在九死一生的漂移過程,以及抵泰後的奮力求生,必然有著許多令人動容的故事,這些,也都是泰國近代史的一部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為泰華社會留下歷史,是旅泰華人的共同責任。

  走出泰北、再戰江湖,雲南鄉親加油!

二○二○年九月二日 序於泰國曼谷

泰北二代的經濟奇蹟

中華救助總會理事長/張正中

  民國三十八(1949)年,國共內戰後期,一批原駐雲南的國軍撤退到緬甸,成為滇緬邊區的反共游擊部隊,後來經過兩次撤台,不撤部隊再轉進泰北。那是一個顛沛流離生死存亡的時代,他們憑藉著堅強的毅力和決心,克服了艱難困苦,而得以落腳在泰北生存發展,成為今天我們所看到以雲南人占大多數的泰北華人族群。

  民國四十四(1955)年,中華民國政府外交部、僑務委員會和救總(原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進入泰北,展開了長期而全方位的救濟、救助工作,協助泰北的孤軍同胞生存發展,諸如農業生產、茶葉、蔬菜、水果、養豬及醫療設施、興辦華校、推動華文教育,並授以職業訓練,復向國防部爭取發給戰士授田證補償金、興建華人村房屋三千零五十九棟,改善居住環境設備等等輔導及協助,次第展開,從而幫助泰北同胞進入小康社會。

  尤其重要的是,從一代的艱苦卓絕,進展到二代的創業有成,創造了無數泰北二代的經濟奇蹟。更值得欣慰的是,不少優秀二代,飲水思源,關心和投入泰北公共事務、華文教育及公益事業,造福同鄉及培育三代,彰顯中華文化及忠愛中華民國的道德勇氣。

  我於民國一○四(2015)年到泰北訪問,在清萊孟安聖心中學,遇到兩位政府派遣的替代役朋友,羅聿老師就是其中一位,我們談的很投緣,也結為網友。

  逐漸的,我了解羅聿老師認真教學,關心學生,很受學生的歡迎,服役期滿後,每年都會回聖心和學生見面。我又一次感受到:「泰北是一個吸引人喜愛的地方,遠方異域和忠良後代,對有使命感的青年,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羅聿是清華大學數學系的高材生,卻因為愛上泰北而成為泰北文史工作者,他與洛桐訪問了二十六位創業有成的泰北二代優秀企業家,記錄他們經營事業成功的歷程,而出版這本書,書名《從戰場到商場》,涵蓋這個大時代與人生轉折,寓意深遠。

這是一本令人感動更教人不由得為艱苦環境下奮進不息的泰北朋友們,感到自豪和欽佩的書。我很高興看到這位來自台灣的青年朋友,有這種忠勇正直和自發使命感的情懷,與泰北雲南鄉親攜手出版這本書,也很榮幸能為這本書為序,以表達我心中的感動和敬意。

「成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泰緬地區華裔難民權益促進會執行長/劉小華

  洛桐要我為《從戰場到商場:泰北華人企業家的故事》寫序,我是個不懂投資也從沒做過生意的人,這個領域跨的未免太大,但我還是答應了……

  洛桐從小是個孤兒,從我接觸到他時正唸大安高工一年級,看到的他,就是一個必需靠打工賺自己的生活費跟學費的高工學生,而後滿臉鬍渣的考取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而後成家立業,後來又立志回泰國發展,而後成為來自貧困環境裡奮鬥成功的楷模。

  這樣一個歷程,他不吝分享。說完自己的故事,怕人家當他是少見的傳奇(我就常把他的故事當傳奇講給身邊的年輕朋友們聽),泰北第二、三代雲南子弟,有許多像洛桐這樣有企圖心的年輕人,他開始專對泰緬地區的雲南人,挖掘、用筆臨晨抽空敘說他們的奮鬥歷程,而這些人,曾經是我們十分關注的「亞細亞的孤兒」!

  我欣見這樣的轉變!我見證了他們蛻變的過程,我欣慰曾經的關注如今有了十分輝煌的成果!我更期待這些勵志故事,能夠鼓勵還在拼搏中的年輕朋友們:「『成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十分的企圖心」加「十分的努力」加「十分的用心」加從挫敗中獲得的「智慧」,你才可能攀上成功的階梯。而想讓成功變成終身的成就,你還得加上對人「誠懇」、「誠實」,對社會「負責」的心態,那才是我心目中真正「成功」的定義!

願與大家共勉!

二○二○年八月二十七日 序於台灣南投

You may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