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靈命上會不斷長進的信徒,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必是一個永不自滿習慣,當他對對自己的要求越高,對別人的要求就會越低,若我們不斷自我檢討,尋求更認識自己,不停改變自己,那怕只是一週你就會發現,自己會比以前更快樂更陽光。
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眼睛、兩個耳朵、一張嘴、一只鼻子,但是沒有一個器官是對著自己的,都是朝向別人,因此我們每天都在向外看,對外聽,對別人說,爭取更多自己的發言權。
我本人以前也一直犯這樣的錯,至今仍有部份改變不掉,總是對別人的事洞察入微,卻對真實的自己視而不見。人都是自以為是的,我們可以做到對別人明察秋毫,卻唯獨難以看清自己,往往口不鐃人,筆下傷人。
保羅在羅馬書12.2以極其懇切的口氣勸勉教會信徒說:”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 總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唯有常作自我檢討,才會産生心意更新,才會進一步尋求靈命的進深與變化,當讀到這篇時,我身為基督徒不由自主的愧疚起來。
我們反省自己的靈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卻是非常重要。在聖經中也有不少的例子。例如舊約的詩篇中充滿許多自我檢討與反省的禱告,如:詩篇139.23-24大衛的禱告:”神啊,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裏面有甚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
新約的保羅也是一位不斷作自我反省以求靈命長進的人,反省其實是有很大能量的。當一個人開始內省,他離人生開悟就不遠了。
記得香港曾分享過,一般人理解的祈禱是「向神祈求」,這可能是受英語的「pray」一字的影響。人們向神祈禱,是由於「有所求」。人們希望靠着神的大能獲取心中所求,這也無可厚非。然而,祈禱的真義若止於此,真有點功利,也流於膚淺。原來祈禱,並非單單的「向神祈求」那麼簡單,再讀希伯來文,「祈禱」的發音是「希特芭蕾爾」,意思是「評估自己」或「反省自己」。
我努力在「祈禱」中,對神、對生命作出「自我的反省」,從而得到破人生困局的良方。因此,真正的祈禱,不在於不斷的祈求,而在於不斷的反省,反省與上主的關係,與人的關係,與自己生命的關係。願你同我一起用多點時間祈禱,用多點時間反省自己吧!
若我們基督徒領悟“反省靈命”的本質時,就是剎那間連接了高維能量。這股能量,中國人稱為“道”,瑜伽稱為“梵”,儒家稱為“仁”,佛家稱為“佛性”我們基督教稱為“靈命”。
靈命是一種融化萬物的能量,能和萬物和諧與共,不增不減。也是一種可以從無到有的創造力。這種生命是光,可自照,亦可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