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le-image

李心通-走過一甲子回首來時的路

忠臣孽子孤軍深入異域  赤膽忠肝虎將力挽狂瀾

建華中學校友會: 走過一甲子回首來時的路李心通

民國卅九年秋,李彌將軍由台經泰入緬,僅以甫自滇南歷盡艱險 輾轉退至緬境大其力的李國輝團(第八軍二三七師七〇九團)為基幹, 組成雲南反共救國軍遊擊部隊;並收編原駐防滇邊的九十三師部分兵員,成立第二十六軍,轄第九十三及一九三兩個師,以猛薩為基地,一面嚴加整訓,一面號召海內外同胞參加反共行列,一時有志之士,聞風景從,不僅逃離滇邊各地的地方武力相率來歸,商旅馬幫亦皆趕來相從,遊繫部隊實力,日益壯大。

民國四十年夏李彌將軍更親率遊擊部隊第一次反攻雲南,連克耿馬、雙江、滄源等七縣市,雖因敵我懸殊,補給困難而於八月間撤回基地,而此一行動已震驚共軍上下。旋因韓戰關係,中共發動抗美援韓,美國則欲利用遊擊隊以牽制共軍,自動援助遊擊部隊,使中共感到如芒在背,乃唆使緬甸政府對遊擊隊採取軍事行動。然而戰端一開,便相峙數年,緬軍卻屢遭敗績,最後計無所出;只得向聯合國提出控訴,因而導致以後的撤台及數萬同胞流落泰緬邊區的後果。

邊荒野地建村寨  竹籬茅舍傳薪火

滿堂難民村即是於緬軍與我遊擊隊交戰時的產物,民國四十三年春,緬軍大舉來攻,為了安全起見,總部決定將無防衛能力的眷屬及隨軍商旅撤至安全地區,於是部隊之眷屬及隨軍平民便由當時任遊擊隊第十三縱隊司令之李崇文將軍率領撤入泰境,而泰方已選好滿堂為收容這批難民的地點。據李崇文先生憶述:滿堂當時只是一片處處竹蓬雜草叢生的荒地,原有兩戶住民。是一位地主的牧場,該牧場主將此地皮送歸政府,而當局將原住兩戶泰人遷走後,便以此塊地皮作為收容中國難民之用,全部面積六十四萊(約160畝),柬西南三邊均被小河環繞,因以為界,北面則為皇家菸草種植地。

難民們抵步後便開始建村工作,大家齊心清理建地,砍竹伐木樑柱牆籬,割芟茅草為屋頂,不久,一間間聊堪遮風避雨的簡陋茅屋相繼完成,村寨於焉模型初具;但因當時泰北治安不如今日之安定,難胞們身居異國,為安全著想,便於守望相顧,於是建屋時便鱗次櫛比,以致形成今日之擁擠不堪,另一原因是:難胞們對反攻大陸深具信心,認為不久即可返回家鄉,都不做久居之計,附近雖有廣大的土地卻無人去開闢墾作。滿堂村的正街廣五十公尺,住戶面前均有廣大空間,從無人想到要圍籬佔有,故直到七零年代,小街子兩旁仍可供作早市之用;其時其時越戰方殷,骨牌理論甚囂於世,我難胞原係驁弓之烏,逃難陰影有如夢魘,時時困擾難胞,那敢有長住久居之想,故對土地的開闢及佔有興趣缺缺,那像今日之「寸土必爭」,糾紛時起,寬廣大街,一半以變私家園地,巷道民宅,竟與電柱爭位,如不急加限制,將來之巷道,將難容大車通過矣。

滿堂自李崇文先生領導的五百餘難胞披荊斬刺開創村秦迄今,已歷四十春秋,其公共事業的發展過程略可分為四個時段,即以四十年來的四任會長執事時間來分斷,第一階段是開創期,俗話說一切起頭難,創村立寨之艱辛不言可知,因為一切均得由無到有,主事者需要有靈活的腦筋及開創的能力,所以當村秦建立後,發覺滿街嬉戲的孩子,便想到教育是迫切的問題,因與村中父老相商,成立學校,仍由會長李崇文先生兼任校長,又因我難胞身居異國,為實際需要,學校需要課授泰中兩種文字,其時難胞生活艱困,一日三餐尚且煞費周章,自無餘力供子女就學,要辦學校須有基金,在一切草創階段,籌措基金便是一大難題,幸而我中華同胞,均有傳統的觀念,對修橋補路及辦學一向視為善舉,只要力之所及,不吝捐輸,其時村中有陳繼懷及姚家璧兩君環境較佳,便一力承擔學校經費,使得難童小學順利開辦,最先只請了一位泰文教師於日間教授泰文,早晚則由中文老師教授中文,初創期間共有學童數十名只請了一位叫沈光澤的老師,後來沈老師回了緬甸,便由村中選取兩位知識青年來擔任教職,這兩位青年一位是朱鴻光君,朱君後來棄教從商;另一位是楊世英先生,楊君曾有一段時間離校經商外,大部時間均貢獻於本校,現已是位白髮蒼蒼的資深老師了。

滿堂村自建村後便成立了村自治會,由李崇文先生任會長,但我滇籍難胞一向習稱村寨的領導人為「頭人」,所以大家都稱李會長李頭人,李頭人不但領導難胞建村,也是難童學校的創始人,初辦期間師資缺乏,李頭人還得兼任教職,一直慘淡的經營了十年,始將擔子交給了繼任頭人王德華先生。 

犧牲奉獻服務鄉梓義務教學不拿薪水六零年代初,王德華會長兼校長聘李還南為滿堂難童學校之教務主任,綜理全校事務,李還南為筆者胞弟曾畢業於台湾師範大學,受過專業訓練,辦學原係其所長,他接事後家六伯父炳仁公曾來信論示:勉其要以傳教士之精神教學,為鄉梓服務。家六伯父彼時雖身在台灣,卻心繫泰北難胞,他老以為大家均因他老的關係才會到此,現在留落異國,我們有一分即當盡一分力,所以還南毅然接理教務,並不受薪,只盡義務,他原擬有一番作為,此時王兼校長德華因其胞兄去世,為掛念住台老母,經常回台探望,以慰母懷,故將校務託教務主任還南全權處理,於公於私兩相得宜,不料接事後,即遇到兩大難題,第一是師資缺乏,第二是經費短綴。至於師資問題,筆者夫婦與家姐及姐夫均曾有過教書經驗,且其時我們均寄居王府,會長相召義不容辭,便都進了學校義務教書,暫解師資缺乏之問題,惟經費非我等能力所及, 還南為了籌思經費來源常常深夜不眠,痛苦不堪,後來只有請王會長召開董事會。希圖聚思廣益,或許各董事另有高見,不料諸董事亦無良策,有的建議停辦中學,理由是中學部學生人數少卻需要聘請許多專任教員,入不敷出,小學部學生人數多,師資亦易解決,兩抵尚可少有盈餘,此議一經提出,多位董事均表讚成,唯還南力排眾議,堅決反對,他說辦學不是做生易,今日中學部人數雖少,難見其功,但日後定能發展,結果各持己見,不歡而散,有的董事且以為還南一意孤行,便採杯葛態度不問校事。

群策群力上下一心瑞獅賀年四方轟動

學期在大家苦撐下快將結束,農曆年關將近,還南忽思得一法,欲組成歌詠隊及瑞獅隊向大家拜年賀歲藉籌款經費,他先向筆者提出,這一計劃我並不熱心,以為這是勞師動眾,且出力不易討好的事,萬一一場辛苦,籌不到錢更遭人非議,但他心意已決,便親自去懇請一些前輩,請他們出馬教導學生舞獅技術,及排練歌舞等。我們見他那麼熱心,且信心十足的樣子,不禁暗暗為他擔心

緬軍政變產生新難民  救總支援初送公費生

王德華先生是滿堂村自治會第二任會長,也是滿堂公共事務發展第二階段,可謂之奮鬥階段,王會長接任初期,大環境仍處於難困時期,且適值緬甸軍人政變,許多難民湧入泰境,滿堂村亦有部份難民遷入。引起國際注視,我國民政府的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方治秘書長且曾親抵泰北視察,這是滿堂難胞得到台灣支援的開始,經方秘書長實際瞭解後,不只派來了各種專家到村服務,醫療專家為村民們治病,還送了許多醫藥;即席開刀的高明手術口碑甚佳,其他專家則教導村民飼養禽畜,及簡單工藝,使村民得賴以謀生,此後的數十年滿堂成了養雞 (豬)村。對於學校也給予部份支援,對我村影響至深者,則為方秘書長允許王德華會長的請求,准予滿堂每年選送十名公費生到台升造,雖然此案實行一兩次後便遭停止,但巳種下了難民子女回台升學之希望,經過不斷的懇請及要求,後來救總終於恢復了對泰北難民村學童公費回台升學的計劃。

費短絀巧婦難為無米炊   瑞獅賀歲師生協力渡難關

方秘書長來泰北視察時,給予滿堂學校的支援,只屬杯水車薪,只缓解了一時之難,不久學校又陷困境,當時學生已增至百數十人,且辦了中學,而學校卻無固定基金,一切開銷只靠所收學費維持,學童又均係難胞子女,減免者多,實難以教養校,主政者必需另覓經費來源.按海外僑社辦學通例,學校多有董事會之設立,董事為學校當局所請任,均屬社會賢達及殷實富戶,學校經費多數由各董事按時捐助或代為籌措,董事會不管學校行政。滿堂難童小學雖當時也有董事會之設,各董事也屬社會賢達,但他們亦多係拋家棄產逃難而來的人,本身既無餘力捐輸,更不便動用他們的人脈關係,所以形同虛設,對學校經費的驀措毫無助益,開會時則意見多多,反予行政者諸多制約,因為王德華先生初任會長時筆者曾掛單王府,對當時之情況,較為熟悉,可記述於後。豈料瑞獅隊一出動,便轟動全村,大部分校董及許多鄉老均親自出馬輪替代隊,向本村拜年畢又到美塞向僑胞賀歲,同學們舞獅的舞獅唱歌的唱歌,多日的勞累,均很疲倦,但情緒高昂,平時反對的村老董事們亦一反常態親身參與,充分表示出同衷共濟的團隊精神,賀完歲結算收入,除活動期間的用費外,尚餘三萬餘銖,這時我心頭的大石始落了下來。

桌凳短缺擠做一堆  課室破陋以傘遮雨

還南此次徵集學生,組瑞獅隊歌咏團向同胞賀歲,原係出於不得已,因此時學生人數增加,桌凳不敷使用,低班的幾乎要三人同桌始 夠安排,且教室房頂年久失修,雨天漏水,上課時學生得以雨傘遮雨,所以增設桌凳及修補教室是迫切需要的事;但校方經費全無,因此才 出此下策,使學生拋頭露面,他認為是很委屈了。

但於賀節之後,舉行校董會時,校董們均不問籌措經費之原因,只討論如何將收入生息取利,因此還南至感憤慨,當場撈騷了幾句,不料又因此得罪了一些董事,而那筆由學生辛苦籌來的錢終還是用來放息。還落得些不愉快的尾巴,是始料所不及的。我在學校盡了一段時間義務,校方並未叫我白累,每月還讓學生送了一條香煙給我慰勞。學期結束後,學校請到了老師,我也請辭了,學校的問題並未解決. 一天還南對我說,希望我為他解決桌椅缺乏的問題,他是希望我捐贈,但當時我沒有能力,同時我認為學校之事是眾人的事,應由大眾同心支持才是永久的辦法,所以我只答允向大家呼籲來解決這問題。不久緬甸玉石市場轉移至美塞,我一同宗兄弟李旭山由香港來泰北,因向他提出學校之困難情形,他當即說;既然是還南在負責學校的事,應該幫他點忙。他問我蓋一間校舍需多少錢,因我們對建築並非內行,只能粗略估計後,告訴他大約的五萬銖,他即慨允捐建校舍一間,囑還南自己監工建築,錢由我支付。不料土木工程.難為預算,結果不夠的都由我付,因為還南對工料選擇認真,所以旭山捐建的校舍,至今猶非常堅固。以上是筆者參與校事的一段回憶,可知當時之艱困情況。

不過由於還南在最難苦的情況下仍堅持辦初中,中學班未被取消 且於翌年(民國五十六年)增為兩班,第三年增為三班,滿堂難童小學 (於民國五十三年正式向僑委會立案)實際已昔升為中學,學生人數亦增至一百五十餘人。

同鄉支持建贈校舍親友幫忙修築球場

自從玉石市場在美塞揚名後,王德華會長及筆者的一班親友凡從事行者,均紛紛前來經商.彼等或多或少都作過貢獻,其中呂連陞及李融和君(王會長令內弟)貢獻尤大。本村的道路及橋梁之修築即為呂、李兩君提供,至今筆者猶覺愧對呂連陞君,因當筆者勸請他捐款是有個條件是:須以他去世的妻子的名立一塊碑以作紀念,筆者當時概然答允,後來把錢交給王會長時也曾提過此事,但是王會長可能是忙忘了,並未立碑,現在我村同胞每日出境進行經北橋,相信知道修橋者是誰的人不多。謹以此篇對連陞兄在天之靈在此交待。

王德華會長任職期間前後增建了課室六間(兩棟),一棟居北,一棟居南,連李旭山捐建的一棟,此時已有課室九間,民國五十九年間,有薑明坤、王興仁等由台學成來泰經商,均住會長家,因喜玩籃球,常於晚飯後到學校打球,會長乘機請彼等捐款建築籃球場,薑君等慨然捐輸,並親自督工舖築球場地面水泥,工作認真,故至今尤堅固如新,此亦均係王會長動用其人際關係對我村所做之貢獻,所以王會長會有戲言稱自己為「大頭叫化」。

但見行路者   不知修橋人

滿堂至公路間之道路係李頭人所勘定,雖然寬廣平坦,唯一進入即變泥塘,深陷至膝,行人出入,苦不堪言。後來有築路公司在後上炸石,王會長乘機請公司運來石塊鋪填,雨季稍免泥濘之苦,但仍凸凹不平,行走不便,王會長在利用其人脈關係,勸請友人捐款修築,幾度填補,堪稱康莊,及後的北歐國家之幫助於縣府撥給預算,加舖沙石柏油,才有今日景象。一個地方開發與繁榮,首要條件是交通與電力,王會長任職期內,對此兩項工作均積極推展,終于舖平道路,修好橋梁:並接通電火,是本村夜間能大放光明,全村稱便。

媒體報導孤軍實情  台灣同胞極度震騖  送炭義舉熱情感人  孤軍棄兒共戴殊恩

但中南半島三國的相繼失陷,造成大批難民湧入泰境.引起國際注視.我中華民國政府亦派團到泰國援救,沾新難民之光,流落泰北廿餘年的老難民的苦難遭遇始漸為外界獲悉,再經過傳播界的實地採訪,將我泰北這批為生存而艱苦奮鬥的「老滇游」形容為「孤軍」、「棄兒J,引起台灣同胞的同情與震驚。民間慈善團體紛紛前來慰問與救助:一些演藝界的熱心人士更發動「送炭到泰北」之募款活動,—夕之間竟籌集得善款以千萬計。

在曼谷世界日報寫作的泰華文藝作家們更自動將他們的搞費捐贈滿堂建華學校作獎助學金之用,一直持績數年之久。雖然數目不多,但他們的愛心卻溫暖了每個難胞的心,並經傳播界把泰北難胞的實況反映出去,使到各方響應,紛紛前來泰北,對難胞們幫助實在不小。

所以,滿堂村在任會長任職以後,便逐漸好轉.可謂苦盡甘來,因各方苦心同胞的響應,我政府也不能不對泰北孤軍問題重新考量。 據說有人就此問題在立院提出質詢時,許多新任立委竟以為流落泰北的孤軍是當年抗命撤台之叛徒,後來經過轉請幾位有關人士向立院作証,始明真相:故始有後來的有計劃援助,由國會撥款,由救總成立泰北工作團.到泰北辦理救助之事。

叛徒忠臣  自有公論

我滇邊遊擊隊之所以被台灣新生代誤認為抗命叛徒,實有其歴史因素。要知其前因後果,須得略加說明:李炳公向來忠於中央,當其組成滇邊反共救國軍遊擊隊後,即飛回臺北向蔣總統述職.而蔣總統卻令炳公多與經國先生商量,所以炳公第一次回台時即被召待住於蔣經國先生之私邸,此舉為當時軍方某些人士所不喜。後來滇邊反共遊繫隊勢力日壯。美國便想利用我滇邊反共遊擊隊牽制中共,以利韓戰和談,便自動提出援助.並派人親自滇邊視察.美援之事雖經向曾峰報准後始於接受:但仍增該些軍方人士之猜忌。及至韓戰結束,遊擊隊己失利用價值,所以當緬甸向聨合國提出控訴:謂中華民國軍隊優佔緬境時.美國反倒向台灣施壓,迫我滇邊遊擊隊撤軍,當時外交部為保我國在聯合國席位.且台灣需靠美軍協防台灣海峽,只有接受撤軍,由蔣總統下令:但以當時的軍事價值來說,我方實有保留瀵邊武力之必須.故雖由總統明令撤軍.另方面卻密令部分部隊留守,這是國家機密,故知者甚少,軍方受命主持撤軍,而我部分遊繫隊則受命留守 因此當時在緬甸邊境主撤於留守兩方即幾乎醸成火拼:傳達密令者且遭追捕,幾乎被殺,至今事隔四十載,難怪新生代的誤會。

國會撥款援救泰北難民終有出頭天

滿堂自救總方治秘書長來視察時選派了一期學生公費赴台升學後, 民國五十七年本校初中第一屆畢時又獲得七名公費赴台升學.此後便無了下文,王德犖會長曾盡力中請,均不獲准,直到民國六十四年始又批准五名,次年又獲准四名,時斷時績。

任振先生接任會長後,國際局勢好轉,中華民國在經過退出聨合國的打繫後,全體同胞始大澈大悟,知外力之不可恃,於是一致奮發 圖強,終於創造了經濟飛速成長的奇磧。

此時,臺灣的外匯存款己高居世界之首,真正成了國強民富的經濟大國。泰北的各難民村,在救總工作團的支援下,一切公共設施, 均陸續建立.公費回臺升造的名額也按年批下,滿堂學校,此時學生 將近五百名•教室不敷應用.在任會長的要求下,救總建贈校舍一間. 並獲贈簡單理化儀器一套.曾先後贈款二百萬為本村建成養猪廠,及飼料廠各一。

公費保送赴台深造  難民生活日漸改善

對本村影響最大者莫過於公費生的保送.自救總有計割的取錄公費生後.本村建犖中學己選送犖業生一百九十二名,連前此的廿四名及自費赴台升學之學生,總計二百七十六名.這批學生有的已畢業返回泰國,有的仍留在臺灣工作,他們均有理想的工作.良好的待遇, 每年匯款仍留守難村的家人,使家人的生活日漸改善.一間間的茅屋 逐漸變成瓦房,年幼的弟妹亦都受到更好的教育,這些恩惠均係救總多年來支援的結果,但遺憾的是公費於民國八十一年停止了,以後要想到臺灣升學,須得自費,相信有此能力者仍然不多。

任會長執事以後,除了各方面慈善團體的不時捐贈及救總的支援外,本村亦開始擁有部分基金.因為此段時間適逢換發身份証.全村居民齊聚一堂,得有機會向大家勸捐,這亦係主事者之精明及同胞熱心.使本村及學校能籌到一份基金。

學校正名「建華」原因鮮有人知

任會長兼校長除了建立了本村的經濟基礎外,對於外界的支援, 更是不遺餘力的爭取.尤其對臺灣國府方面支援.為了爭取臺灣方面的經濟支援,還曾與曼谷雲南會館方面發生爭執,更因此將滿堂難童小學正名為建華中學,原因是滇籍同胞素尚謙虛,滿堂學校自民國五十三年向國府僑委會報備後,即以「滿堂難童小學]之名稱呼,實際是:滿堂在李宗文先生任會長時即有補習班之設.至民國五十五年起 王德華會長兼校長及李還南任教務主任,即正式成立初中部,但為免招榣.平常只以滿堂學校自稱,且台灣方面亦知此實情,有關部門凡有對泰北各難村的補貼時.向以滿堂學校為中學對待,不料我雲南人自己的團體反而以滿堂難童小學之名為依據,當臺方委託曼谷雲南會館代發津貼時,竟以小學待遇分發,一連兩三年均是如此,為此任會長兼校長特向會館方面說明理由,不料.會館總幹事竟拘泥於難童小 學之名偁,拒發中學待遇.任校長(集雲南會館副會長),甚怒,於開會時,指該總幹事,身任雲南會館要職,二對滇人之事竟不求甚解,難充大任,要求會館解聘,一方面覺得我校實有正名之必須,故於民國七十年四月正式定名為「建華中學],附屬難童小學.並呈報政府有關部門備案。

處事公正皆大歡喜  至正不阿愛才善任

滿堂村第四任會長黃科先生,黃先生係雲南騰沖人•曾先後舉業於騰沖省中及政工幹校本科第四期,為人急公好義,至正不阿,且愛才善任,敢作敢為。甫接事即大刀闊斧,整頓村務,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本村有數處公地為私人佔用「借用」日久年深,界線不明,長起糾紛,向者鹹因礙於情面,不欲過問,黃會長經村人報告,即出面釐清,因處事公正,結果皆大歡喜。

加強組織興修會所  熱心投入服膺民主

黃會長熱心公益,舉凡公共事務,無不全力以赴,深受各界之敬佩,所謂得人者日日昌,凡屬黃會長倡議之公共建設,均能得到支持,本村一些事業有成的青年,亦因黃會長的熱誠感召,對本村作出回饋。 黃會長對外界的支援亦大力爭取,故幾年間,使本村得到高速成長且邁向完備陪段,其間有義山之購備(楊昌裕昆仲及其友好捐購)及修築(完成於一九九一年)。)。垃圾堆置場之購備(。(一九九二年)孤兒院之創立,(黃會長爭取台灣溫暖之家雜誌發行人錢秋華小姐來村創設 ,共建房舍兩大棟一十四間,收容孤兒六十名,完成於一九九0年)。滿 堂活動中心大禮堂之建成,耗資七十六萬,部分為楊昌裕等捐助, (完成於一九九三年五月)。以上所列,只係其中煢煢大者。除了公共設施之建設外,黃會長對村譽之維護亦不遺餘力,泰北難民村,毒品為害甚烈,為了大眾健康及本村名譽,黃會長主動與美塞醫院聨絡,懇請院方派員到村為煙民戒毒,並嚴禁毒品之販售,經過不斷的努力,終使毒品之販售絕跡。

村務即校務最終目標是教育

黃會長不僅對村務有極大建樹,對學校事務尤為關心,除了常常親自到學校對學生作精神訓話外,對教務之施行亦有名確之指示,因黃會長曾任教職,故對學生學業之進度及教員生活特別關心,接任不久即提出改善教員待遇的計釗,但因學校無固定之經費來源,一直是以校養校,一切開支全仰賴學費之收取,調整教員薪金,便得同時調高學費,為了廣徵意見,黃校長將此事提交董事會討論,經過仔細研究,教員薪金作了適度調整,小學部教員調高了百分之五十四,高小部百分之三十,初中部百分之廿四;而學費方面亦平均加了百分之四十八。 雖然如此,兩抵仍不敷萬餘銖(每月)。

關心教員生活儘量調整待遇   重視學生進度親臨學校訓示

 此外黃校長更另定辦注,對資深教員按其年資每年年終時頒發獎金.每節時並致贈慰問金,雖然如此,教師之薪金仍很微薄,幸而本校教員多數聘村中,屬半義務性質,故教員並不計較薪金之多寡,但由此已看出黃校長在設法改變老師之代遇方面真是用心良苦,老師們感念之餘,能不兢兢業業,盡心盡力以為報嗎?

師資缺乏是華文學校之普遍現象,而滿堂村雖系蕞爾小寨,卻外界譽為臥虎藏龍之地,初級中學以內師資(除數理老師外)尚不必外求。歷年來均係就地取材,本地教師雖無顯赫的學歷,但多年的實際教學經驗,所謂「教學相長」,以他們深厚的國學根底,教授文史自主應付裕如,幾位資深老師亦能教授數理,惟近半世紀來,科學之進步,一日千軍,近日之教科書,已新編入許多新知,為免受「誤人子弟]之譏,都不欲教授這類科目,且各有更重要工作需要負擔,無分身,於是成了獨缺理化老師的現象。

為瞭解決此一現象,黃校長遍託友人代為尋訪推介,優禮敦聘, 真是求才若渴,數年來雖也請到幾位真才實學的老師,但均不能久留,有些因出身外文學校,國文根底欠佳,無法有效溝通難以勝任而請辭.有的則因嫌此間待遇微薄而另謀高就,所以至今仍未請到有實學而肯長期為教育奉獻的專才。

改善學校設備禮聘優良師資

滿堂學校於民國四十四年初開辦時只有學生五十四名,以後每年迭有增加,故歷任會長(兼校長)都有增建教室及加聘教員之舉,當任會長任職的十餘年間,因有公費赴台升造機會之刺激,學生人數更是激增,由六十五年之二六八人增至七十年代的五百人,教師亦由十名增至十四人,任會長手上雖曾增建教室一楝(兩間)及獲救總建贈一棟(一之間),本來已可容納當時的學生人數,不料一九八六年泰政府 突然下令取締泰北難民村華文學校,本校為免校產被沒收,特自動封閉學校,將學生分散至觀音寺、清真寺及一些民間之雞棚豬舍上課,以當時情勢,認為華文復校之機會渺茫,故連救總所建贈之新校舍也將之轉充飼料工廠之用。不料幾年後局勢好轉,泰國因全力發展經濟 ,歡迎外商前來投資,此時台灣之經濟已高速成長,外匯存款高至八百餘億美元,為全世界之冠,台商、港商均紛紛前來泰國設廠’,中國 大陸也在主張改革開放,而創造經濟飛速成長奇跡的亞洲四小龍台、 韓、星、港又均為華文系國家,於是在亞洲形成了華人經濟圈,對世界經濟活動舉足輕重,華語在圈際問亦水漲船高,新加坡宣佈以華語為國語,許多亞洲國家亦於大學中重開華語系,為了配合客覲形勢,泰國政府不得不改變對華文之禁制。故待本校恢復回校上課時,教室已不敷應用,所以黃會長(兼校長)上任後,急欲解決的首要大事便是 如何籌措建校基金,增建新課室。

大刀闊斧擴建新校舍  精心籌劃重佈新格局

所以只要有外界(台灣)的慈善團體或有關官員來訪,黃校長均抓緊機會向他們委婉陳詞,希望獲得捐助,其時有台灣佛教協會理事長靜心法師來泰北宏法,並帶同一些慈善的殷實富戶前來,擬對泰北難民村有所幫忙,聽取了黃校長之簡報後便慨然應允捐贈泰幣三十萬銖。一些本校出身而事業有成的校友亦在黃校長的勸募下,慨解義囊回饋母校,計有張芝茂昆仲捐十萬銖,王順傑校友三萬銖,蔣崇德校長一萬銖。不久即籌到建校基金五十萬銖,大陸災胞救濟總會也補助了十一萬銖,如只增建兩間課室,此款已足夠有餘,但是黃校長雄心萬丈,為求且勞永逸之計,早有腹案在胸,一面繼績加緊籌款,一面召開董事會討論建校事宜。並與諸董事到校實地覿察,始發覺本校已無多餘空地可供擴建了,於是黃校長經過幾次親臨建地視察考量後,決定將卅餘年前所建,一排三間坐南向北的舊課室及另一間教師宿舍予以拆除,拓寬建地面積,復與鄰村情商,在小河面搭建橋樑,連通兩岸,將孤兒院旁空地納入學校範圍,於九一年底超商趕建兩大新課室.一楝仍坐南向北,但將地基退至小河對岸,緊鄰孤兒院, 一楝向東,與原有兩間平齊,這一規劃,使學校天井範圍倍增,空間廣闊,消除了上課時聲波的互相干擾,下課後學生也有活動場地,可新校舍建好後,又加築圍牆,使與外界隔絕,把學校變成一個完全獨立的大院落,既便於管理,又減少了下課後的混亂。接著又改建廁所、添築儲藏、實驗、印刷多用途的工作室,並加建坐北向南三間課室的園牆,使與操場隔絕,避免球場對課室的幹擾,經過這次大手筆的擴建旻修葺後,使本校在建設方面臻於完備,較諸台灣目前一般鄉鎮國中的格局亦不相上下矣!

 

資深教師 功不可沒

現在學生能在堅固舒適的課室上課,有明亮的電燈照明,天氣熱時可以開風扇,喝的是衛生水,風吹下雨已不能對學生們搆成威脅,本校之所以能有如今之成就,因為歷任校長的點點心血縈積成的基礎,而使本校改頭換面,臻於完備者,則為現任黃校長的超人魄力及熱心投入做出的貢獻。而歷任主持校務的幾位教務主任及資深教師也功不可沒,如現在的副校長原教務主任任少淵先生,在校服務卅餘年,事務主任兼訓導李心賢老師,亦在校服務了廿六七年,他們的一生都献給了學校,其餘如李崇文先生、孔智先生、楊世英先生、楊源道先生 ……等都在本校服務了十多年,其中楊世英先生且屬元老級教師,本校開創時即當老師,當時他只係廿出頭的小青年,現在卻已是銀髮族中一員,但他精神很好,除了仍在校中擔任重職外,尚兼本村外交,奉行會長敦睦政策.經常行走省縣政府之間,為村民辦理歸順入籍事宜。 李崇文先生是本村及本校之創始人,已介紹如前。孔智先生也是老字簞人物,但他生性樂觀活潑,雖年逾古稀,早可在廟堂行走,但仍如四十許人,且聲音宏亮,有司令官發號施令之勢,又因他和靄談諧,極得人緣,故成了村中婚喪慶典中的專利司儀和總理提調。楊源道先生,台灣海洋學院畢業,原擬從商業方面發展,因受任會長之徵召, 棄商從教,擔任訓導,頗有建樹,但也誤了他發展的機會。為了種種原因他於服務了十一年之後離開本校,另謀高就,是本校的一大損,但為了他的前途,祝福他一切順利。

會長副座功高

滿堂村自從組織了自治會後,除了會長外,還有幾位副會長,第一任會長李崇文先時的副會長是段告祥先生和李濟文先生,他們兩位一直連任了兩任,到王德華先生任會長時還是他們兩人連任。段副會長任勞任怨,服務鄉親,不負眾望,是標準的大眾公僕,可惜後來他因故遷居美斯樂,並故於美斯樂,是村中一大損失,至今仍為大家所懷念,李濟文先生長於外交,通泰語,亦為會長所借重。

到了第三任會長任振先生掌事時,另行改選了副會長,一位是李學規,一位是楊世文先生,李副會長為人謹慎,是理財能手,故兼管財政,楊副會長熟諸泰語,多助會長辦理外交工作。

現任黃科會長的副手是張能常先生,任興禮先生和劉兆泰先生,張先生也是財經專材,做事認真負責,故兼任財政,管理本村一切財 務,深得村人信賴,任先生是青年才俊,熟諳泰國語文,協助會長辦 理內外事務,劉副會長也是青年人,他們都是會長親自遴選,由村民大會通過的幹才,為會長的好幫手,遺憾的是兩位副會長目前均因工作常住外地,因此會長的工作更加繁重,幸而財政方面仍有張副會長操持,外交方面則由現任外交楊世英先生一力承當。此外,為了管理方便,對於居住在回海區的難胞,又專設一位副會長輔助會長管理, 現住回海區副會長是楊景和先生,楊先生性情耿直,敢說敢做,且熱 心投入,對回海區難胞事務,建樹良多,最值得稱道者,莫如其對回海兒童就學問題的關心,在其全力奔走辛勞下,終於為回海區辦了一 間小學,現已有學生百餘人,除了高班學生每天仍到滿堂就讀外,小班孩子已不必起早趕晚的跑長途到滿堂上課了。本村村務能蒸蒸日上除了會長的英明領導外,各位副座的功勞也不小。黃會長係本村切實行民主之第一人,上任後即加強自治會之組織,並規定每月尾舉行村會,討論應興應革之事,不論大事小情均由會議決定,始付諸施行,使村中代表直接參政,村務百分之百民主,即以黃會長上任後的第一件事為例,即經由村代表會議討論後決議施行的,此即為自治會所的改建及街棚之修繕案,原因是本村公所(即自治會所)始建於李崇文先生之手,已歷時卅餘栽,年久失修,已廢棄多時,當時聚會均假學校舉行,今後為加強自治會之功效,村公所有改建之必要,而街棚為本村早市場所,棚攤零亂,既礙觀瞻又不衛生,亦在迫切修繕之列,此案由會長自己提出會議討論,一些會董鹹以本村經費有限,且籌措不易為由.持反對意見.但經過辨論,及權衡得失後仍決議改建,反復經討論改建事宜,一切具按民主制會議表決,不久,一棟具有會議廳及診療室等多用途的村自治會所便在原址建立起來。現在每月會議均在此舉行,不必假借學校,而街棚也修得整齊美觀,切合實用。

制度健全  財務公開

此後凡村中一切建設莫不如此,概由會議表決始付諸實施,黃會長每月主持一次村務會議,村務會議由村董事會及各組組長學校教員及自治會的周邊組織成員所組成.沿例本村村長(即自治會會長)兼顧學校校長,故村董事由村長兼校長聘任亦兼學校董事。會長以下設有兩位副會長,及財務、總務外交等,副會長由會長提名,村民大會表決,其餘各股則經大會直選,第一副會長兼理財務,第二副會長為會長助理,此外尚有周邊組織如調解股,糾察股(安全),義山股、觀音寺,孤兒院、自來水等機構亦各有專人負責。所以本村之村務會議之組織,在黃會長調整後,很是健全且更具代表性,黃會長向不沾手財務,經濟絕對公開,故執事以來深受村民之信任與愛戴,黃會長亦全心投入,服務全村,於短短數年內,將本村建設成無所不備的現代化民主村络。一切設施可與先進國家之現代化新社區比美,不論在地方環境之保護方面及學校之建設與發展上,均有卓著建樹。

食水要清潔開發自來水

活動有中心興建大禮堂

防止水源污染亦係環保之主要工作,黃會長除囑村人保持水源清潔外,並嚴禁沿河居民向河中傾倒肥水及垃圾,為了使村人能有衛生水可用,復籲請救總支助,使本村建成自來水塔一座,此以水塔以地下水為水源,除供本村使用外,尚有足夠之水量供鄰保居民使用,造福地方不少。

You may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