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le-image

從推銷員到泰國箱包鉅子 致力慈善的企業家劉德明

源佳國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兼總裁-劉德明

1961年的金三角地區是一個風起雲湧的大時代,位於泰緬邊境的雲南救國志願軍迫於國際局勢撤台,不撤的三、五兩軍分別遁入泰北清邁、清萊山區,為泰北孤軍的故事拉開了序幕。其中三軍以清邁府唐窩山作為軍事總部,並向泰國政府尋求土地安頓眷屬,在泰國政府的許可下,1963年三軍眷屬在唐窩山下的平原地帶建立了光武新村,也就是如今的熱水塘新村。

【大時代裡的男孩宿命 戰戰兢兢的黑工歲月】初到泰國的三軍為了維持兵源,對眷屬採取徵兵制,家中若有男丁,必須以二抽一或四抽二的規則徵召入伍。在那個艱苦又動盪的年代下,兵役是許多男孩的無可逃避的宿命。劉德明的少年時代,就是眾多棄筆從戎的學子縮影。來自熱水塘新村的他,家中共有四個兄弟,而他恰好是被選中當兵的那一個,剛步入少年就被徵招入伍,來到軍部唐窩服役。所幸一年半後,軍中推行了一道命令,讓年輕有為的三軍子弟能夠提前退伍,劉德明就在18歲這年獲得離開部隊的資格。

退伍青年當中,有條件的送往台灣升學,沒條件的到曼谷打工,他屬於後者。為了給家裡帶來更好的生活,他離開了熟悉的故鄉,到首都曼谷去尋找工作機會。

當時無論是軍人或是眷屬,都屬於難民身分,生活範圍僅限於難民村內,一出村莊便是非法移民,而到執法最嚴格的曼谷打黑工更是一種極大的冒險。劉德明回憶,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潮州商人開的島卡濃毛線織衣廠,廠內大部分的員工都是像他一樣沒有合法身分的泰北雲南人。警察們會時不時到工廠臨檢,每次突襲,所有的鄉親都像見到鬼似地,顧不了手上的機台,一窩蜂躲到工廠後方的樹林中躲藏。如果不幸被逮得正著,就要送到警局裡蹲上幾天牢,不僅得交出所有辛苦掙來的血汗錢,還要被遣送回幾百公里外的泰北難民村,戰戰兢兢不輸當兵打仗的打工歲月,是劉德明年輕時最深刻的生命印記。

就在同一個時期的泰北,三、五兩軍接受泰國最高統戰部的命令肅清國內的共產叛亂勢力,由於多次決定性戰役都獲得勝利,泰國內閣在1978年批准了讓兩軍官兵規化入籍的法案,為泰北雲南華人在泰國安身立命打開了大門。曾經在三軍服役過的劉德明,就在1986年取得了公民證,揮別了多年來的躲藏生活。

獲得真正自由的他,第一件事是想到台灣留學,一圓童年的升學夢,但因為年紀已經超過保送學齡,只好去台灣工廠見習,順便探望在台灣讀書的妹妹。去到台灣之後,劉德明跟當時紡織業的許多工廠老闆處得很好,也向他們請益了各種紡織材料的分類、外貿規則與行銷方式等等,他個人低調地又圓融深受台灣工廠老闆的厚愛,為後來回泰國創業打下非常好的基礎。

【赴日經營泰貨進口 五年賺到第一桶金 】在某次跟朋友的飯局中,他認識了一位經營日泰貿易的中國朋友,兩個人一見如故,決定一起到日本合資創業,專門負責進口泰國食品、乾貨、蔬菜。當時銷路蒸蒸日上,他們一共在橫濱、池袋、新宿三個地方開設分店,每個月他都有三十多萬日圓進帳。劉德明後來還經營泰國服飾與女性用品的進口貿易,這門生意更是讓他一本萬利,將近五年的時間裡,賺進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0年起日本的進口市場開始萎縮,就在生意每況愈下的時候,劉德明又趕上了另一個時代的契機,1992年鄧小平的九二南巡,奠定了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發展方向。具有冒險精神的劉德明,大膽地成為第一代前進中國的外商投資者。他來到上海一口氣投資了保健品、服飾、食品與建材,原本預期很快就能看見收益,但剛打開大門的中國市場仍有太多舊體制與潛規則,與事事清楚透明的日本市場截然不同,水土不服的他終於在五年內撤離中國市場,想到家鄉高齡老母需要及時盡孝的他,決定回到泰國發展。

【創業者不怕另起爐灶 走過動盪屹立不搖】重新回到原點泰國,劉德明憑藉多年的閱歷,重新審視過當時的市場環境,他決定來做年輕時曾接觸過的箱包產業。過去他做過一段時間的箱包推銷員,對於市場與客戶有基礎的了解,而這次,他鎖定的是箱包材料的供應鏈。雖然沒有太多資金,但信譽一直很好的他,在台灣找到願意放帳供貨給他的廠商,他以批發、零售的方式轉賣給泰國本地工廠。創業者最不擔心的就是東山再起,經過劉德明的一番努力,五年後的他已經把事業做得有聲有色,在泰國佔有一席之地。

2005年起由黃衫軍與紅衫軍引發長達十年的政治動盪,讓泰國景氣陷入長期的亂流之中,隨後中國企業的大舉南向也讓泰國市場變得更加競爭,即便有內憂外患,劉德明仍然穩紮穩打,不僅公司挺過了多次的經濟蕭條,還與時俱進發展出新的商機,現在公司除了箱包與配件之外,還經營其他面料的銷售,自己也有完整的箱包生產線,可以做一條龍式的生產。

回顧自己的工作生涯,劉德明表示:「25歲前我其實很常換工作,我覺得這沒有什麼不好,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每換一次工作就是一種嘗試,試久了總會知道自己要什麼。你也會漸漸明白什麼是好公司,什麼是坑人的公司。如果你是個人才,就算自己不想換,別人也會來挖角你。」

談起自己的經營理念,他強調:「我不同意俗話說的『無奸不商』這回事,對我來說做生意就是要講誠信,唯有誠信才是商人的市場通行證,失去信用等於自殺。」除此之外,劉德明也強調企業文化的重要性,「做生意和辦企業在本質上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只是為了賺錢,後者則是要建立一種文化,讓企業裡的員工都能認同,自覺地去追隨共同的價值觀。」

【教育是最好的投資 子女都進頂尖學府】即便大半生的時間都在商場中拼搏,劉德明對於子女的陪伴和教育卻一點不馬虎,他把童年無法升學的遺憾轉化為對子女學業的支持,三個孩子在父親的鼓勵下,都進入泰國首屈一指的大學深造,長女目前更是在泰國第一學府瑪希敦大學就讀商業管理系,頗有乃父之風。劉德明也時常把自己的人生歷練跟子女們分享,他說:「我教給子女的人生法則只有一條,就是別和不懂得感恩的人深交,忘恩負義的人不值得珍惜,我們應該把生命留給值得我們珍惜的人。」

【成功不是多富有 而是你幫助過多少人】苦盡甘來的生活並沒有讓劉德明就此安於現狀,到了退休年紀的他,把多餘的心力都投身於公共事務與公益活動上。

泰國雲南會館是泰北雲南華人重要的支持機構,早年核准僑生到台灣讀書,僑校的經費補助,公益慈善活動等等都是由會館發起。

一向低調的劉德明,在2018年經同鄉朱紹純的介紹開始加入管理團隊,目前他擔任泰國雲南會館第二十七、二十八屆副理事長一職,作為泰北雲南同鄉們的精神支柱,每次家鄉有需要出錢出力的地方,就由他出面號召,多年來攜手同鄉企業家與其他社會賢達一同投入公益活動,包含了泰國貧困兒童教育發展計畫、小書包大夢想慈善計畫等,其中他本人就樂捐一萬個書包給泰北的學子們。

每每談起故鄉,劉德明不會忘記的就是貧困學子,他說 :「我曾經苦過、窮過,知道那是什麼,如今有能力付出,那是一種福氣,人不能窮得只剩下錢,真正的窮不是沒錢,而是沒能力付出。」樂善好施,對他而言已經不是一句座右銘,而是一種身體力行的信念。他補充:「就算力量有限,再苦再累也希望能夠成為貧困孩子身後的倚靠。」

You may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