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le-image

35歲是職場尷尬年齡

尷尬之處:你想要的薪資丶福利我給不了,我想要的實力與付出性你不具備。
最近由於疫情太多產業失調,好多朋友失業,我本想拉他們入公司團隊,不過一直被人事主管及區業主管打搶,堅持不要35歲以上員工及40歲以上的主管,他們說法是這年齡已經定型,難教丶難改,我雖不樂意,但我充分尊重主管決策,因為他們負有全部責任,我只是甩手掌櫃。
綜合主管意見,他們所持分析大致兩點:1.因為職業發展並非直線性增長,所以不能把剛畢業那幾年的節奏,當成常態性的節奏。35歲的新員工是職場舊人,以公司人力培訓角度來講,投資報酬太低。2.職場上有個公開秘密,公司招基層員工時不喜歡招35歲以上的人。
事實上,人事主管的考量不是年齡歧視;畢竟,找工作不是應聘,而是競聘,也就是你要從競爭中脫穎而出,你可能合適,但別人也合適。
若是能力相差不多,工資要求相去不遠,28歲與35歲後的應徵者,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闆,你會怎麼選?如果後者的經驗能力輾壓年輕人,絕對獲選,現實卻是大多數人只是年長了,能力並沒變強。
25歲新人,公司可以讓他成長,提供內部各種培訓、教學、福利,甚至還花錢送到外面培訓。
35歲以上的老員工,公司開始不指望他了,他的工資高出畢業不久的年輕人甚多,性價比不高,開始默默躺進裁員名單內。這是因為他這個年齡開始背負家庭責任,若是經常請假,耽誤工作丶影響團隊士氣的機率更高。
剛滿40歲的區業務主管分享他的認知,她說:「35歲後最可怕的事,就是成為職場中的奢侈品。」
他的「奢侈品」說法我能體會,猶如逛街時,看到一個AMANIE的小包動輒3丶5萬銖,一個GUCCI小包也要1丶2萬,我同樣都覺得貴,我不太可能碰觸。
職場上35歲以上的人也是如此,很貴!當然,最大的重點,不是怕他價值上真的貴,而是怕他自以為很貴,所以報價高。
高中課堂我們就學了「價值決定價格」這個理論,但現實中大多數職場人似乎不懂這個規則。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的薪資待遇應該隨著工齡增長而持續上漲,似乎「我比你年紀大,你就該讓著我」。
很多人雖然年過35歲,其實並非有10年經驗,而是「有1年經驗且重複使用10年」而已,沒有進步過。反觀年輕人,物質及家庭償債壓力沒那麼大,就像職場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放,好用不貴又耐操,價格公道又便宜。
凡事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個中年人,你可能會站在中年職場人這一邊。但如果你是個企業經營者,就會知道,敢於重用年輕人的企業,才會持續有未來;如果企業不能及時換血,那麼我們的企業將隨著年輕人變老而衰敗。
任職中國企業人事部的朋友也分析說,年齡危機是職場上繞不過的坎,可能是35歲丶38歲,也可能40歲,我們都說35歲,是因為它是一個代表性的節點。很多企業都明文規定只招收35歲以下的新人,就連考公務員也是一樣。
可見每個職場人都需要重視35歲,未雨綢繆、預存破局的拿手好實力;35歲危機永遠存在,唯有正視它並自我反省,別讓自己過早貶值。

You may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