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le-image

爸媽 我不要玩具,不要糖果,快回家吧

看到網路視頻中國留守孩童的留言,”爸爸媽媽,我不要玩具,不要糖果,「我希望我的爸爸媽媽可以常常陪伴我……」只要您們在我身旁陪我長大 “,多揪心的呼喚啊!
近幾天我們的工作伙伴JAR 又請假了回家了,為他孩子生病住院了,天下父母心,我當然讓她先趕回去再說,460公里的車程她坐夜車回去,直到今天她電話來說,情況好些了讓我們放心。
泰國的藍領的家庭都好像面臨面臨一個很糾結的選擇。
泰國有一個普遍的現像,50%的小康家庭都是單親或再婚家庭,單親因為自已年輕時結合對像好像都是當時荷爾蒙作崇的結合,最後自認為所識非自已想要終身伴侶,大部份後來都出軌離婚另組家庭收場,85%這類家庭都把孩子留給外省的父母,近30年來形成了留家孩童好像普遍認為合理的社會普世價值。
真實成人的內心世界,泰國和中國一樣,他們的父母到大城裡打工拼命掙錢,爭取給一家人帶來好一點的生活條件;另一方面,依現在的房地產行情,不論中國,台北,或曼谷,待遇在城市裡,或自身難保,或無立錐之地,無法將他們的子女帶進大城裡,留在自己的身邊。同時為了生活或生存,他們不能夠輕易的離開自己的工作,不能輕易的離開城市,就是在這種帶不出與回不去的雙重矛盾中,留守兒童雖然有父母,但是他們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離”的現實。
我有這樣的經驗過程,長期沒有父母的照顧孩子,生活上很快就能自理,洗衣、做飯、干家務樣樣行。沒有父母在身邊的日子,孩子只能選擇堅強,貧窮,可憐幼童老母承受骨肉分離,稚嫩的肩膀過早扛起生活重擔,孩子成為一個個”小大人”,但對孩子長期的心態發展是不好的。
記得2011年和太太剛曼谷有新工作,生長子安桐時,也因同樣左右為難,兒子出生滿第二個月,太太就被迫把兒子生給泰北的岳父母,太太回曼谷來工作,工作不到兩週接到家裡電話,未滿三個月的兒子,一直哭又吐又拉肚子,太太一接通電話就哭了,我也開始自責起來,我們請岳父母立即把兒子送大醫院,太太當天也是火急旳趕夜車趕回去照顧兒子,後來和太太商量存錢存教育孩子經費不如存感情與孩共處,兩者之間我們選擇與孩子共處,我們覺得沒有到非跟孩子分離不可的境地,家裡老人覺得她可以好生修息,我夫妻認為,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而且不能回轉,更不能重來。錯過了真的就錯過了。
有些人會說孩子小,只要飽暧照顧好其實給誰帶都一樣,有很多的人都覺得孩子小的時候是不需要父母的,理由是孩子小,可是從純喂養的角度來說,卻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孩子不僅僅需要喂飽就行,他們還有心理需求,我跟太太還是不舍得,一定把孩子留在身邊。別人說我們硬撐不懂事,我們真不想忽視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在身旁雖有壓力,但也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啊!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在談及個體發展時提到“在孩子生命的頭幾年裡的情感發展構成了人類個體心理健康地基礎,心理發展直接影響孩子人格的形成。只有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真正成為幸福快樂的人。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他會一直都被自卑包圍著。
在孩子成長的初期,誰能給孩子最好的心理呵護?當然不是心理學家,因為他們沒有你那麼了解你的孩子。也不是親戚朋友,他們會愛孩子,但其中還是會隔著一點東西,最能勝任這個工作的就是父母。
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認為:孩子長時間和父母分離,會使家庭倫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壞,完整的家庭教育才是培養智慧的途徑。
我們這一代父母,很多很多人都有過留守的經歷。當童年時缺愛的孩子長大後,為人父母,更想著給孩子好的呵護,因為那樣的感受刻骨銘心。今天我不讓我的孩子重來一次體驗我不想要的童年,我怕在留守中孩子迷失了他自己。
我現在都常和我公司的伙伴說,錢重要親情更重要,如果不是被生活逼得沒有選擇,請一定要堅持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有很多的人都覺得孩子小的時候是不需要父母的。理由是孩子小,誰帶都一樣,可是從純喂養的角度來說,卻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孩子不僅僅需要喂飽就行,他們還有原生父母愛的心理需求。
我請朋友代買的孩子教育書藉中有說到:“在孩子生命的頭幾年裡的情感發展構成了人類個體心理健康地基礎。”理發展直接影響孩子人格的形成。只有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真正成為幸福快樂的人。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他會一直都被自卑包圍著,18歲以前我就是好的例子。
在孩子成長的初期,誰能給孩子最好的心理呵護?當然不是心理學家,因為他們沒有你那麼了解你的孩子。也不是親戚朋友,他們會愛孩子,但其中還是會隔著一點東西。最能勝任這個工作的就是父母。
記得有一次太太出差來不及回來,我去接安桐足球班放學,黄昏天空有點微暗下著小雨。我在兒子幼兒園前廳的等安桐。操場上滿滿的歡聲笑語,孩子們拉著媽媽或者老人的手回家去。有一個小小的身影在側面的那棟教學樓門口一閃一閃。那是一個大約3歲左右的小男孩,背著大大的書本,抬著頭看著大門。他盯著一個又一個進來的人,等著自己爸爸媽媽的出現,可是等了很久,媽媽還是沒來。
看到他泛紅的眼睛,細心老師蹲下來安慰他說,“也許媽媽堵車了,快來了,快來了!”
孩子就一直在那等著,依靠在門框,吹著冷風,小小的頭一直仰著,一直想衝出去淋雨,在大門口去等父母,因為那會離親情更近些,老師拉住了她,但她眼睛一刻也沒有離開大門的方向,我當時看到這個孩子,真的想衝動過去抱抱他。
做了父親之後,我感覺自己的心更柔軟了。看到他就好像看到兒子在那等我一般。所以每次我開車的速度總是下班的車速度會比上班的速度快,一下班就會不由自主地加快。希望在孩子在門口抬頭的瞬間,能看到我臉,然後相視一笑,歡快地朝我奔來,大手緊緊地拉著小手。
每次出差再忙也是堅持趕著後一班機回家,至少我能睡前能親親他們小臉,他們一早起來又看到爸爸及禮禮物放在桌前。
最後,當我拉著安桐的手離開大門的時候,我回過頭看見那個孩子還是站在那門邊,等著媽媽。風雨聲中還夾著幾聲:媽媽呢!媽媽哪裡去了,媽媽來了嗎?還有老師的安慰聲,我懂這個孩子小小的期盼,我當年也曾期待過心裡對父母親的愛。可是爸媽呢?卻並不一定能感受到孩子的這份期盼和愛,因為很多時候,大人的心已經被繁重的生活捆住了,一層又一層。
太太常說現在不必要的應酬,就不用去了吧;新上映的電影或新組的那些社團,比得上和孩子一起玩耍的親子時光嗎?;手機刷臉書及微信朋友圈,真的比陪孩子講故事更有意義嗎?孩子真正在自己身邊,只有短短的十幾年而已,既然決定生下寶貝,為什麼不盡力陪伴他們,共度美好的親子時光呢? “無回應之處,就是絕境”。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永遠是孩子最好的學校。多陪陪孩子吧,不要讓孩子的心“留守”
我都知道做父母是一件不輕松的活,尤其像我們做了三個孩子個性天南地北的父母,深深體會,沒有捷徑可走。但是千百年來,我們還是有著含辛茹苦撫養孩子的父母。而且親手撫養孩子的快樂和滿足,是任何工作都比不了的。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這種原始純淨的愛能溫暖孩子一生。
因為有了孩子的我好像有了無窮的耐力,不管在外受了多少委屈多少挫折,只要一回到家一看到我的孩子,我又是一個瞬間恢復動力,誰也別想永久性打爬下的不倒翁。
時光飛逝而過,如煙般消散,透頭過ั育兒這七年來歲月的縫隙,回望孩子的成長過程,那些忙於打拼的日子,低頭在追趕事業的進度追趕事業的目標,不經易間,忘記孩子何時學走路,何時學講話,不經易間老大開始不想理我了。
我不要將來有一天,孩子的內心世界離我們越來越遠,捶胸頓足地教訓孩子時。內心最後悔的應該是當年沒有好好養大孩子,想要重來一次就好,感慨我自己的親生的三個孩子,竟然形同陌路。
我怕對三個孩子最大的傷害,往往是在孩子最需要我的時候,我卻看不見或不留意。而在孩子長大後不需要我的時候,我卻緊緊跟著,步步相逼。

You may like